2024年7月1日至4日,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2024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工作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并赴隆回县开展实地调研。
本次会议以“数智时代的‘新质’非遗”为主题,在湖南大学数字文化创意与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邓立红,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健晖,燕山大学副校长陈国强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半岛体育院长季铁,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6所高校共计40余位专家线下参与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合影
蒋健晖首先在致辞中回顾了我校2012年以来定点帮扶隆回县在非遗帮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强调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对联盟工作指导的重要性,并对各联盟单位及专家的莅临表示了欢迎与感谢。
随后,季铁以《半岛体育》为题,展开了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工作汇报,对联盟成立四年以来的工作及2024年度联盟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并尤其强调了在数智时代,非遗文化生态、非遗美育传承、数智赋能非遗创新对于高校非遗(文创)帮扶工作的重要价值。
邓立红代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并对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的工作特色、成效以及湖南大学的牵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常态化帮扶、开发式帮扶、组团式帮扶是当前“过渡期”帮扶工作的重点,并对联盟的下一步规划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做好常态化帮扶工作;二要坚持创新引领,打造非遗(文创)的新亮点;三要强化联盟协同,展现“组团式”帮扶的新作为。
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健晖致辞
“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季铁做联盟工作汇报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邓立红发表讲话
本次工作会议共有12位来自不同单位的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上午的会议由半岛体育副教授张朵朵主持。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雪梅、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皮永生、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江南大学教授邓嵘等6位嘉宾参与了上午的高校工作经验分享环节,分享了来自不同单位各具特色的非遗帮扶工作经验与成果。
崔荣荣围绕《半岛体育》,基于传统纺织服饰类手工技艺、非遗及民俗文化的情感意蕴,结合时尚设计的变革历程,提出数智时代下“非遗时尚共生”的思考,描绘了以时尚创新为传统手艺创生路径、以共生跨界主导传统造物思想的时尚发展的未来愿景。
张引以《半岛体育》为题,系统介绍了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展开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建设情况。在实践案例分享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人才培养、促进多主体参与扩大传承等6条针对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的建议。
刘雪梅做了《半岛体育》,介绍了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如何整合本校建筑、音乐、舞蹈、设计等优势展开非遗帮扶的情况,通过文艺支教、影像活动、传统夯土营建技艺研究、文创开发、村落规划等社会服务实例展现了其非遗传承保护路径,并展示了音乐舞剧助力非遗传播的独特魅力。
皮永生聚焦于《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帮扶实践》,在非遗如何活化融入当下生活的问题导向下,探索“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向价值。他聚焦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分享了“文物IP+在地非遗”的研究经验,融入数字经济尝试、培养在地创新人才,为非遗促进乡建的相关实践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案例。
张犁分享了《半岛体育》,从西美建校初期服务于人民新文艺的民间美术展开,直到新世纪以来基于西北特色的“高校+非遗”民间美术发展模式,并结合实践案例重点分享了设计服务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创新、校地合作与非遗进专业课程方面的特色经验。
邓嵘围绕《半岛体育》主题,依托传统陶瓷文化探讨数质时代的创新设计,他从材料创新的角度切入,指出技术变革在将诞生新的美学价值,创造人-物-自然之间更为友善的社会关系,同时他聚焦于紫砂文化,以创新紫砂壶设计的详细案例展现了材料创新层面的多样可能,描绘了在数智时代的“新质”非遗传承的独特路径。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半岛体育》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张引《半岛体育》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雪梅《半岛体育》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皮永生《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帮扶实践》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半岛体育》
江南大学教授邓嵘《半岛体育》
下午,数智时代的“新质”非遗专题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卢世主教授的主持下顺利进行。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韩冬楠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汪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副教授朱吉虹,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创始合伙人周彧彬,半岛体育副教授王罗等6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韩冬楠以《新时代·新非遗·新乡村——内蒙古沿黄地区的数智设计与实践》为题,基于内蒙古沿黄地区的自然生态、多元文化和非遗资源,结合文旅服务系统设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设计赋能沿黄经济,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展,文旅助推敕勒川乡村振兴四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探索,讨论了新时代下的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实践措施,探索数智设计体现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图景。
汪泳从《视觉作为方法—在地文化的可视化演绎与传播》主题展开,展示视觉作为知识呈现的媒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创新途径。通过在活化传统手工艺方面的可视化设计实践,挖掘传统手工艺内涵,构建知识可视化模型,探索教育传播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系列工坊验证工作,总结了不同类型的传统工艺可视化设计的特殊性,为传统工艺知识与文化的可视化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朱吉虹针对《面向非遗文化的AI图像生成及美学评价》的主题,首先以皮影、木雕、纹样为例,详细讲解了从设计解构、数据集制作、Lora训练迭代到设计应用的非遗文化AIGC工作流,并指出美学评价是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相互交织下的时代焦点,主张构建美学评价体系,不仅将AI作为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自我认知、感知和思维的工具。
陈剑围绕《半岛体育》主题,梳理分析非遗保护二十年的湖湘经验,指出非遗是一种文化生活样式,提出以文化生态作为非遗保护的综合形式,以设计助推文化生态更新迭代,强调非遗创意设计需要实现创造新转化和文化生态的更新迭代,以此有力推动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周彧彬的报告主题为《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再造——以纹藏为例》,紧扣中国纹样主题,以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的发展路径探讨数智时代的纹样保护与发展。他诠释了纹藏以历史、地域、民族、载体工艺、主题五条交叉脉络塑造的纹样库,也介绍了他们如何对传统纹样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再研究、拆解、重组再造;特别还分享了商业视角下的中国头部品牌传统文化美学创造与营销探索经验。
王罗聚焦于《半岛体育》,首先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脉络与趋势,分析其中社会功能与参与主体的演变,指出非遗织锦已从传统态发展为新质态。她以侗锦的智化创新路径为例,详细介绍了侗锦文化要素化、资源数字化、知识结构化、设计工具智能化等四个创新步骤,为新质态非遗如何进行创新性转化与智能化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韩冬楠《新时代·新非遗·新乡村——内蒙古沿黄地区的数智设计与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汪泳《半岛体育》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副教授朱吉虹《面向非遗文化的AI图像生成及美学评价》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半岛体育》
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创始合伙人周彧彬《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副教授王罗《半岛体育》
在随后展开的圆桌会议环节中,燕山大学副校长陈国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云翃、重庆大学副教授况成泉、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曹子君、南华大学副教授周君等嘉宾结合自身帮扶经历与本校非遗工作开展情况,围绕目标愿景与当前在地非遗工作发展重难点、非遗创新设计同质化问题、数智时代的新质非遗发展路径、联盟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半岛体育院长季铁对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对各高校开展的实践探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了这些努力对于新时代非遗发展与活态传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联盟建设需迈向规范化、多元化,强化内部管理,拓宽合作边界,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同时,他强调要完善和优化“新质”非遗代表性实践案例库,助力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数智时代的“新质”非遗专题圆桌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数字文化创意与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3日至4日,部分专家前往我校定点帮扶地隆回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呜哇山歌等传承情况,实地考察了非遗手工艺与乡村民居设计促进文化振兴的帮扶工作成果。
调研隆回县虎形山乡青云街“瑶创”工作室
调研隆回县虎形山乡白水洞村湖南虎久雾语茶业有限公司
调研隆回县虎形山乡白水洞村米兰花瑶生态染织艺术传习基地
撰稿:王诗怡 文静茹
审稿:张朵朵 季铁